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文章
研究成就与看点全钙钛矿串联太阳能电池(All-perovskitetandemsolarcells,TSCs)因其突破单接面太阳能电池Shockley-Queisser(S-Q)极限的巨大潜力而备受关注。然而,宽能隙(Wide-bandga...
光焱科技客户一期四篇Nature中国四位学者——苏州大学李耀文教授、中国科学院孟磊教授与李永舫院士、北京大学朱瑞、龚旗煌、南京工业大学王建浦教授和南京大学谭海仁教授——于同一期在《Nature》上发表了连续各自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研究论文共计四篇,均为光焱科技长期合作客户并均在各篇文献载明采用光焱科技检测设备。研究重点与突破本研究集中探讨钙钛矿太阳能电池(PerovskiteSolarCells,pero-SCs)在实际操作条件下的降解机制,尤其是应变调节对其稳定性和寿命的影响...
南开大学纳米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陈永胜老师团队展示了稀释层层法(N-LBL)在优化全聚合物有机太阳能电池(all-PSCs)活性层形态方面的有效性。通过调整供体和受体材料的稀释比例,研究者成功地提高了激子生成和电荷传输效率,实现了超过18%的光电转换效率(PCE),显著优于传统的BHJ和LBL结构。此外,这一策略在其他全聚合物混合物中也显示出普遍性,进一步提升了设备性能。这项工作强调了创新活性层结构在调节形态和改善设备性能中的重要性。a:示意图展示了层层组装制备的全聚合物有机太...
近年来,非富勒烯受体(NFAs)的出现为有机光伏电池(OPVs)带来了突破性的进展,将其能量转换效率(PCE)推向了新的高度。然而,与无机太阳能电池相比,OPVs的开路电压(VOC)仍然相对较低,这主要是由于显著的非理想辐射复合损耗(50-100meV)和非辐射复合损耗(200-300meV)。本研究旨在探讨非富勒烯受体的分子设计策略,以降低有机光伏电池中的能量损耗,特别关注器件表征、太阳光模拟器和量子效率测量仪器的运用,并深入分析电流-电压(IV)曲线和外部量子效率(EQE...
钙钛矿材料量子阱厚度分布控制的突破:提升LED效率与稳定性的关键进展NorthwesternUniversity的TedSargent教授团队在这项学术研究中,主要探讨了降低维度的钙钛矿材料(RDPs)量子阱厚度分布对其光电特性及在LED应用中的影响。TedSargent教授通过控制量子阱厚度分布,优化了RDPs的性能,提高了LED的效率和稳定性。具体来说,研究可能实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成效或突破:理解量子阱厚度分布对RDPs结构特征和载流子复合动力学的影响。开发了控制量子阱厚...
在钙钛矿太阳能电池领域,界面和钙钛矿层的异质性一直是提高效率的主要障碍,尤其在大面积应用中更为突出。新加坡国立大学NUS侯毅团队于NaturePhotonicsVolume18.9月号(DOI:10.1038/s41566-024-01531-x)的研究发表中证实,自组装分子(SAMs)的无定形相能显着改善钙钛矿的生长均匀性。高光谱分析结果显示,钙钛矿/无定形SAMs结构中的光致发光峰分布更为集中且呈现蓝移。时间分辨光致发光研究进一步表明,基于无定形SAM的钙钛矿薄膜中陷阱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