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周期量子阱超晶格打造33.47%高效三结太阳能电池

更新时间:2025-08-25      点击次数:80

研究背景与挑战

                                              圖片2.png

1. 多结太阳能电池的技术瓶颈

III-V族多结太阳能电池具备光电转换效率,为太空应用。柔性GaInP/GaAs/InGaAs电池更兼具轻量化、高比功率、优异抗辐射性等优势。然而,进一步提升效率面临关键挑战:

2. 量子阱技术的应用挑战

量子阱(QWs)为提升多结电池效率的有效途径,但引入新的技术复杂性:

 

研究团队重点成果

这项研究的团队,主要来自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SINANO) 纳米器件与应用重点实验室,由陆书龙教授领导,发表在国际的科学期刊 Nano Energy。透过导入40周期量子阱超晶格,成功提升了柔性GaInP/GaAs/InGaAs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

此研究旨在开发出高效能、大面积的柔性三结太阳能电池,特别是为了太空应用环境下的AM0光谱进行优化。最终,他们成功制备出2 × 4 cm² 的柔性量子阱太阳能电池,在AM0光谱下实现了33.47%的光电转换效率,并达到17.665 mA/cm²的短路电流密度。

圖片3.png

Fig 6a

 

实验步骤与过程

圖片4.png

这篇研究的实验过程主要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            P-InGaAs接触层上蒸镀了钛// (Ti/Pt/Au) 作为背电极。

2.            透过电化学沉积在背部金属上电镀了一层16-17微米厚的铜膜,并将其与临时玻璃衬底黏合。

3.            透过湿法蚀刻移除了GaAs衬底和GaInP蚀刻停止层。

4.            N-GaAs接触层上蒸镀了前电极金属,并在氮气氛围中进行低温退火以形成良好的奥姆接触。

5.            在电池顶部沉积了二氧化钛/氧化铝 (TiOx/Al2O3) 抗反射涂层,并从临时衬底上剥离,最终获得了柔性量子阱太阳能电池。

 

表征方法与成果

光电转换效率与电流输出提升 (J-V 曲线)

25 下进行 AM0 光谱测试,并运用双二极管模型分析暗电流特性。

推荐使用Enlitech SS-ZXR AM0 标准光谱太阳光模拟器,其光谱输出依据 ASTM AM0 标准(ASTM E927-10)设计,关键波段具备优异的光谱匹配能力,能模拟外层空间 1366 W/m² 的太阳照度,并实现空间非均匀性控制在 2% 以内。

圖片5.png

AM0 光谱下,40 周期量子阱使 2×4 cm² 柔性电池效率从 32.30% 提升至 33.47%,短路电流密度 (Jsc) 16.859 mA/cm² 显着增加至 17.665 mA/cm²。尽管量子阱引入导致开路电压 (Voc) 和填充因子 (FF) 略降,但 Jsc 大幅提升足以弥补损失,实现整体性能改善。暗电流分析显示界面增加导致 SRH 复合增强,解释了 Voc FF 下降机制。

 

圖片6.png

Fig. 6a 展示 AM0 光谱下量子阱与传统电池 J-V 曲线对比,直接证明量子阱对效率提升的贡献。

圖片7.png

Fig. 6b 呈现暗电流特性,曲线形态变化与光照性能中 VocFF 下降趋势一致,支持复合机制分析结果。

 

量子阱区域的显着光谱吸收提升与电流匹配 (EQE)

测量太阳能电池在不同波长下的响应效率,确定光谱吸收范围、量子阱吸收贡献及各子电池电流匹配情况。

量子阱太阳能电池三个子电池最大电流失配仅为1.50%,展现优异光电流匹配性能。量子阱吸收峰位于920 nm处(对应带隙1.348 eV),与PL实验结果一致。在量子阱覆盖波长范围(905-923 nm)内,平均外部量子效率约为47%,最大响应达42%,有效拓宽光谱吸收范围并增加短路电流贡献

圖片8.png

Fig. 6d 展示量子阱太阳能电池EQE响应曲线,在近红外波段(900-930 nm)出现明显吸收峰,直接证实量子阱成功扩展光谱响应范围。

 

子电池电压优化与低电压偏移 (EQE/EL 光电互易关系推导)

透过分析各子电池电压特性与带隙匹配程度,间接评估载流子复合损失,实现最佳光电流匹配。利用外部量子效率 (EQE) 与电致发光 (EL) 光电互易关系计算单个子电池 J-V 特性曲线。

一个太阳光照条件下,顶层、中间层和底层子电池开路电压分别为 1.43 V0.96 V 0.56 V,对应带隙电压偏移 (WOC) 分别为 0.47 V0.46 V 0.39 V。所有子电池材料质量经过优化,使量子阱电池在多结结构中维持较低 WOC ,展现优异电压表现。

圖片9.png

Fig. 6e 展示各子电池 J-V 特性曲线,直观呈现不同注入电流密度下的电压响应,证实各子电池均能产生稳定电压且与带隙结构良好匹配。

 

40周期量子阱展现优异效率均匀性 (效率均匀性统计)

评估不同周期数量子阱电池在大面积制备下的效率分布和合格率。对40对和80对量子阱各60个样品(8 cm²)进行效率统计,以33% (AM0)作为优异标准线。

40对量子阱电池效率合格率达83.3%,而80对量子阱电池合格率仅66.7%。过多的80周期应力平衡超晶格导致外延材料不均匀性,40周期量子阱能同时满足光谱精细控制和大尺寸器件效率均匀性要求,对实际应用具重要参考价值。

圖片10.png

Fig. 6c 展示40对和80对量子阱太阳能电池效率统计直方图,直观对比两种量子阱数量电池的效率分布,突出40周期量子阱电池更高效率合格率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经济性优势。

 

其他表征

优异的应力平衡与周期结构验证 (X-射线绕射, XRD)

评估晶体结构完整性、晶格常数、内部应力状态,验证量子阱周期厚度与界面质量。证实出色的应力平衡控制,界面质量高无缺陷,单个量子阱周期厚度13.8 nm,量子阱层与GaAs衬底相干生长。(2a, 2b)

圖片11.png

 

良好界面同构型与无位错缺陷 (穿透式电子显微镜, TEM)

直接观察材料微观结构、层厚度、界面形貌及晶体缺陷,验证材料生长质量。40周期量子阱展现良好界面同构型,突变界面清晰,无明显厚度波动,整个堆栈中无弹性弛豫现象及位错缺陷。(3a, 3b, 3c)

圖片12.png

极低表面粗糙度与低缺陷密度 (原子力显微镜, AFM)

评估外延层表面形貌和粗糙度,关联材料生长质量和缺陷密度。量子阱电池表面粗糙度降至2.40 nm(优于传统电池2.48 nm),有效减少缓冲层位错滑移障碍,降低活性区缺陷密度。(3d, 3e)

圖片13.png

量子阱的吸收波长拓展与材料质量 (光致发光, PL)

评估材料发光特性、带隙信息及载流子复合机制,间接反映晶体质量。应变效应导致价带分裂,产生920 nm884 nm两个PL峰,证实量子阱成功拓展中间电池吸收波长范围。(4a, 4b)

圖片14.png

 

结论

40周期量子阱的实用价值:研究发现,40周期量子阱相较于80周期量子阱,在实现高效能的同时,具有更优异的效率均匀性40周期电池的效率合格率为83.3%80周期为66.7%),使其成为更经济且实用的方案,对大面积柔性三结太阳能电池的实际应用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文献参考自Nano Energy_DOI: 10.1016/j.nanoen.2025.110718 

本文章为Enlitech光焱科技改写 用于科研学术分享 如有任何侵权  请来信告知






版权所有©2025 光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沪ICP备2021022654号-3    sitemap.xml    管理登陆    技术支持:化工仪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