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韩礼元团队:低温序列沉积法 反式PSC认证效率26%

更新时间:2025-09-08      点击次数:106

研究背景与挑战

反式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因其稳定性与低迟滞现象,被视为商业潜力的新兴技术。目前采用单步骤沉积法制备的器件已实现超过26%的认证效率,但此方法常导致晶粒尺寸较小,限制了性能进一步提升。

两步骤序列沉积法理论上能获得晶粒尺寸更大质量更高的钙钛矿薄膜,然而在反式器件中的应用却面临显著挑战,其认证效率约24%,远低于单步骤法

核心技术瓶颈

效率滞后的根本原因在于序列沉积法需要150°C高温退火才能实现δ-相到α-相的相变,但高温对反式器件造成两个致命问题:

这些界面问题共同导致开路电压损失和载流子动力学恶化,严重制约器件整体性能。因此,开发无需高温退火即可实现完整相变的序列沉积方法,是当前领域需解决的关键难题。


研究团队与成果

研究由上海交通大学金属基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韩礼元教授(Liyuan Han)和王言博教授(Yanbo Wang)教授领导,成果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

针对传统序列沉积法需要150°C高温退火所引起的界面问题,研究团队开发了低温序列沉积法(LTSD。其核心创新在于向碘化铅前驱物溶液中引入EMI-DMP添加剂,有效促进碘化铅与有机盐的充分反应,并显著降低δ-相到α-相钙钛矿的能量障碍,使相变温度降至110°C

透过此低温方法,研究团队成功避免了埋藏SAMs损害和顶部过量PbI形成,制备出平均晶粒尺寸超过1.3微米的高质量α相钙钛矿薄膜。最终实现了1.21V的开路电压26.0%的认证功率转换效率,创下目前基于序列沉积法制备含SAMs反式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高效率纪录,同时展现出优异的长期稳定性。

                                              上海交大韩礼元团队:低温序列沉积法 反式PSC认证效率26%

Fig 4a


实验方法与步骤

研究透过对比传统序列沉积法(对照组)与创新的低温序列沉积法(LTSD),验证了降低相变温度的有效性。

器件制备流程

实验以FTO玻璃为基底,依序制备NiO电洞传输层Me-4PACz自组装单分子层100°C退火固定)。

钙钛矿层制备对比

器件完成

钙钛矿层形成后,依序沉积PEACl钝化层、PCBM电子传输层、BCP缓冲层,最后热蒸镀90nm铜电极。完成的器件覆盖MgF抗反射涂层并用UV固化树脂封装。

理论机制解析

研究团队利用密度泛函理论计算分析EMI-DMP如何降低δ-相到α-相钙钛矿的能量障碍,从理论角度解释了低温相变的机制。

上海交大韩礼元团队:低温序列沉积法 反式PSC认证效率26%

Fig 2a.b


表征方法与结果

准费米能级分裂 (QFLS) 与光致发光量子效率 (PLQY)

QFLS 直接反映了器件的最大开路电压潜力,而 PLQY 则评估了光生载流子的非辐射复合损失。更高的 QFLS PLQY 通常意味着更低的非辐射复合,进而带来更高的 VOC

LTSD 钙钛矿/PCBM 堆栈的 PLQY 从对照组的 1.14% 显著增加到 9.08%。对应地,其 QFLS 1.17 eV 提升到 1.22 eV。这与 LTSD 器件更高的 VOC 测量结果一致。

上海交大韩礼元团队:低温序列沉积法 反式PSC认证效率26%

4e:比较了对照组和 LTSD 结构的 PLQY QFLS。清晰显示 LTSD 在两项指针上均有显著提升。


光焱科技全新推出QFLS-Maper 预测材料极限!

Enlitech QFLS-Maper1/5设备价格即可使用Mapping功能产出QFLS image,视觉化整体准费米能级分布情况,材料优劣一览无遗!

关注我们,获取更多最新消息!


太阳能电池性能评估:J-V 曲线与 外部量子效率EQE

J-V 曲线用于评估太阳能电池的特性,包括功率转换效率 (PCE)、开路电压 (VOC)、短路电流密度 (JSC) 和填充因子 (FF)EQE 则测量电池将不同波长光子转换为电子的效率,并可验证 J-V 曲线中的 JSC 值。

LTSD 方法制备的器件展现出显著的性能。在优化 EMI-DMP 浓度(0.6 mg/mL)后,LTSD 器件在反向扫描下获得了 26.5% PCE,其中 VOC 1.21 VJSC 26.5 mA cm²FF 82.8%。这与对照组器件的 24.5% PCE 形成鲜明对比23LTSD 器件也表现出可忽略的迟滞现象。经独立实验室认证,LTSD 器件的 PCE 达到 26.0% (FigS. 30)。此外,LTSD 器件的 EQE 积分电流密度(25.98 mA cm²)与其 JSC 值高度一致。

上海交大韩礼元团队:低温序列沉积法 反式PSC认证效率26%

上海交大韩礼元团队:低温序列沉积法 反式PSC认证效率26%

4a:展示了对照组 (Control) LTSD 器件在反向扫描下的 J-V 曲线。可见 LTSD 器件的曲线面积更大,代表更高的效率。

上海交大韩礼元团队:低温序列沉积法 反式PSC认证效率26%

4d:呈现了对照组和 LTSD 器件的 EQE 光谱。LTSD 器件在可见光和近红外区的 EQE 数值更高,且积分电流密度与 J-V 测量结果一致。


稳定性测试 (Stability Tests)

评估太阳能电池在加速老化条件下的长期工作稳定性。

封装后的 LTSD 器件展现出稳定性。在 85°C/85% RH 的湿热环境下(ISOS-D-3 协议),经过 1000 小时老化后,LTSD 器件仍能保持其初始效率的 93.1%。在 65°C 下进行最大功率点追踪测试(ISOS-L-2 协议),LTSD 器件在 1000 小时后仍维持初始效率的 95.4%。相比之下,对照组器件在相同测试条件下迅速降解。

上海交大韩礼元团队:低温序列沉积法 反式PSC认证效率26%

4g:展示了封装对照组和 LTSD 器件在 85°C/85% RH 湿热条件下的归一化 PCE 随时间的变化。LTSD 器件的效率衰减极为缓慢。

上海交大韩礼元团队:低温序列沉积法 反式PSC认证效率26%

4h:显示了封装对照组和 LTSD 器件在 65°C 1 太阳光照下的最大功率点追踪结果。LTSD 器件的性能保持得非常出色。


缺陷密度评估:TAS DLCP (热导纳光谱与驱动级电容分布)

热导纳光谱 (TAS) 用于分析器件中陷阱态的空间和能量分布,特别是深层陷阱。驱动级电容分布 (DLCP) 则用于可视化陷阱密度在器件内的轴向空间分布。

LTSD 器件的 Mott-Schottky 分析显示出更高的内建电位 (Vbi)1.20 V 对比对照组的 1.14 V),表明界面能量损失减少。TAS 测量表明 LTSD 器件的陷阱态密度 (tDOS) 显著降低,尤其是在深层陷阱区域。DLCP 结果进一步证实,LTSD 钙钛矿薄膜顶部和埋藏界面的陷阱密度均显著降低。

上海交大韩礼元团队:低温序列沉积法 反式PSC认证效率26%

3e:显示了对照组和 LTSD 器件的能量相关陷阱态密度 (tDOS) 曲线。LTSD 器件的曲线明显低于对照组,尤其是在深层陷阱(高能量)区域。

上海交大韩礼元团队:低温序列沉积法 反式PSC认证效率26%

3f:展示了对照组和 LTSD 器件的陷阱密度随探测距离的变化。LTSD 器件在薄膜两侧(顶部和埋藏界面)的陷阱密度均大幅降低。


其他表征

TOF-SIMS (飞行时间二次离子质谱) 分析薄膜中元素的深度分布以确定EMI-DMP位置。磷信号均匀分布在PbI薄膜中,钙钛矿结晶后主要位于埋藏界面。(3b)

上海交大韩礼元团队:低温序列沉积法 反式PSC认证效率26%

KPFM (开尔文探针力显微镜) 测量表面电位分布评估SAM完整性。Me-4PACz SAM110°C退火后保持完整,但150°C退火后发生脱附,LTSD处理后表面电位分布更均匀。(S6)

上海交大韩礼元团队:低温序列沉积法 反式PSC认证效率26%

XPS (X射线光电子能谱) 分析表面元素组成和化学态探讨分子相互作用。EMI-DMPPb²存在强烈相互作用,LTSD钙钛矿薄膜Pb 4f结合能向低能量偏移,表明PbIPb缺陷减少。(3a)

上海交大韩礼元团队:低温序列沉积法 反式PSC认证效率26%

XRD/GIXRD (X射线绕射/掠入射X射线绕射) 分析薄膜晶体结构和相纯度。EMI-DMP使钙钛矿在110°C即可实现α相转变,制备出平均超过1.3微米的大晶粒薄膜。(2b)

上海交大韩礼元团队:低温序列沉积法 反式PSC认证效率26%

SEM (扫描电子显微镜) 观察薄膜表面形态和晶粒大小。LTSD制备的钙钛矿薄膜表面整洁,晶粒尺寸大且均匀,与对照组表面PbI薄片形成对比。(2e)

上海交大韩礼元团队:低温序列沉积法 反式PSC认证效率26%

AFM (原子力显微镜) 测量薄膜表面粗糙度。LTSD钙钛矿薄膜粗糙度从31.1 nm降低到26.2 nm,归因于表面多余PbI的消除。(2f)

上海交大韩礼元团队:低温序列沉积法 反式PSC认证效率26%

FTIR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 分析EMI-DMPPbI间分子相互作用。EMI-DMP加入后C–HC=N伸缩振动峰向低波数移动,表明存在相互作用。(1h)

上海交大韩礼元团队:低温序列沉积法 反式PSC认证效率26%

UPS (紫外光电子能谱) 确定器件各层能级对准情况。LTSD钙钛矿与电子传输材料具有更好的能级对准,有利于电荷萃取。(S16)

上海交大韩礼元团队:低温序列沉积法 反式PSC认证效率26%

TPV/TPC (瞬态光电压与瞬态光电流) 测量电荷复合和萃取动力学。LTSD器件显示更慢的TPV衰减和更快的TPC衰减,表明非辐射复合减少且电荷传输改善。(3g3h)

上海交大韩礼元团队:低温序列沉积法 反式PSC认证效率26%

UV-vis absorption (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 监测薄膜光学稳定性。201太阳光照老化测试中,LTSD钙钛矿薄膜吸收光谱无明显变化,展现优异光稳定性。(S24b)

上海交大韩礼元团队:低温序列沉积法 反式PSC认证效率26%

Steady-state PL (稳态光致发光) 评估非辐射复合和薄膜整体质量。LTSD钙钛矿薄膜显示更高PL强度,表明非辐射复合受到抑制,老化期间光谱保持稳定。(S22)

上海交大韩礼元团队:低温序列沉积法 反式PSC认证效率26%

DFT Calculation (密度泛函理论计算) 从理论层面解释EMI-DMP对相变能量障碍的影响。计算显示δ相到α相钙钛矿的能量障碍从0.515 eV降低到0.429 eV(2c)

上海交大韩礼元团队:低温序列沉积法 反式PSC认证效率26%

结论

研究团队开发了低温序列沉积法(LTSD,通过引入EMI-DMP添加剂成功解决了传统两步骤沉积法在高温退火下导致的SAM损坏和过量PbI残留问题,实现了高效能反式钙钛矿太阳能电池。

1.核心创新与机制

EMI-DMP添加剂与PbI骨架形成多孔复合物,促进有机盐渗透并充分反应,同时降低δ相到α相钙钛矿的能量势垒(从0.515 eV降至0.429 eV),使相变温度降至110°C,有效避免了埋藏界面SAM损坏和顶部界面过量PbI形成。

2.薄膜质量显著提升

LTSD方法制备的钙钛矿薄膜具有高度结晶的α相,平均晶粒尺寸超过1.3 μm,表面粗糙度从31.1 nm降至26.2 nmTASDLCP测量显示陷阱态密度显著降低,特别是在深陷阱区域,有效抑制了非辐射载流子复合并加速了载流子提取。

3.光电性能突破

LTSD器件实现了1.21 V的开路电压26.5%的器件效率(反向扫描)。经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独立认证,获得了26.0%PCE,创下目前基于序列沉积法制造的含SAM反式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最高认证效率。器件迟滞效应可忽略(0.2%),效率再现性优异(25.6 ± 0.3%),大面积器件(1.02 cm²)效率达25.4%

4.稳定性显著增强

LTSD器件展现出长期稳定性:在85°C/85% RH湿热环境下老化1000小时后保持93.1%初始效率,在65°C/1-sun最大功率点追踪下老化1000小时后保持95.4%初始效率,远优于对照组的43%48.1%



文献参考自Nature Communications_DOI: 10.1038/s41467-025-61144-y

本文章为Enlitech光焱科技改写 用于科研学术分享 如有任何侵权  请来信告知




版权所有©2025 光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沪ICP备2021022654号-3    sitemap.xml    管理登陆    技术支持:化工仪器网